致敬先烈重溫大江幣的光輝紅色金融史
投資者保護 2024年4月25日 403
“心系投資者攜手共行動——守初心擔使命為投資者辦實事”,為進一步倡導理性投資文化,凝聚市場各方共識,形成人人關心、關愛、關注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讓投資者保護理念深入人心,中國證監會將每年5月15日定為“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回顧我國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總能發現金融戰線先輩們艱難探索、毅勇前行的動人身影。今天,就讓我們穿過歷史煙云,探尋抗戰年代大江幣誕生發展的歷史脈絡,以金融的視角重溫那段浴血奮戰、救亡圖存的激蕩歲月。
1942年4月,為統一領導皖中地區抗日斗爭,中共皖鄂贛邊區委員會在無為恍城成立,隨即設立皖中行政公署(后改稱皖江行政公署),并組建皖中總金庫。當時的皖江根據地主要流通法幣,還有少量汪偽中儲票、銀元、銅板和制錢等,敵占區城鎮還流通日本軍用票和臺灣銀行票,貨幣流通十分混亂,加之敵人的封鎖和市場掠奪,造成法幣和銅元奇缺,幣值不穩、比價隨時變化,百姓深受其害。根據中央和華中局指示,皖江行政公署決定在皖中總金庫的基礎上成立大江銀行,并組建印鈔廠印制發行抗幣(后稱大江幣)。同年8月末,皖江區黨委主辦的《大江報》刊出消息:“正在積極籌備我們自己的銀行,定名為‘大江銀行’。”大江銀行的主要任務即發行大江幣、代理金庫、發放貨款,配合貨檢、稅收等部門掌握和調劑市場金融。
面對敵人嚴密封鎖、物資設備極其匱乏的惡劣條件,根據地軍民想方設法,積極為大江幣發行創造條件。當時面臨的首個難題就是印鈔紙緊缺。大江印鈔廠初期廠長許開良是經過長征的老紅軍,原為閩西造紙廠工人,懂得一點造紙技術,選址在大榆村北面下胡里山溝建立一座小型造紙廠,以楮樹皮等為原料,以土法制紙技術,制作印鈔的專用紙張。雖然這種“土紙”質地粗糙、入水后易分層,印鈔時破損率大,鈔票使用壽命不長,但緩解“缺紙”難題,且具有不易仿造的特點。后期,貿易通道打開后,又通過內線商人,從上海已停業的四明銀行購進一批印鈔紙,從而基本解決了紙源困難。
印制大江幣的另一個大困難是印鈔設備問題。初期印制的大江幣是用石印版印刷的,之后不久又尋到一架腳踏圓盤機。由于當時條件限制,印刷廠不能自鑄鉛板,于是采用木刻,由《大江報》社美術工作者吳耘和程亞君兩位同志負責,并執刀雕版。由于手工制版印制的鈔票數量既少、質量也較差,財經處決定委托上海地下黨來幫助解決印鈔設備和技術人員問題。1943年底,地下黨聯系原上海中華書局印刷廠印制版技工過雪川到湯家溝實地查看。他回到上海后,在地下黨的幫助下,著手采購印鈔廠的機器設備、紙張,動員和招聘各工種的技術工人,于1944年5月中旬,將人員設備運到無為湯家溝,選址離湯家溝不遠處的一個小村莊姚家溝(時稱大池州),建起了新的印鈔廠,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迅速印出大江幣約100多萬元。
據考證,為方便貨幣兌換,大江銀行當時下設湯家溝、含(山)和(縣)兩個分行和嚴橋、石澗埠、黃洛河3個“抗幣”兌換點,累計發行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圓、貳圓、伍圓、拾圓、貳拾圓共8種面額,18種圖案、26種版別、39種不同色別(包括“和含”、“皖南”等地區性發行在內)。據時任負責人葉進明回憶估算,大江幣發行總額約在2000萬元上下。1945年9月,大江銀行停止印發大江幣,并回收全部大江幣,歷時3年的大江銀行與大江幣,隨著抗戰的勝利結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作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大江幣承載著抗日革命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共御強敵、英勇斗爭的光榮歷史,為江城兒女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大江幣”的傳奇歷程也必將激勵全體金融從業成員更加珍惜當下和平年代,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在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貢獻更大的金融力量。